从投资的角度看社保问题

最近出了个社保新规,员工放弃社保无效,用人单位违规成本变大,引发了很多朋友的讨论。

其实这件事也没那么复杂,我们只需要想清楚两件事:

  1. 社保的本质是什么
  2. 你站在谁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利益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社保的本质,其实是税。

「政府利用税收手段占有雇员收入的份额,包含政府以一切福利项目名义在其中取得的现金收益,体现为雇主实际负担的劳动力成本和雇员实际税后工薪所得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说,在世界通行的概念里,即使不以税收名义出现的社保费用,在福利国家的官方定义里,也是属于税收范围、起到税收作用」。

这也就是所谓的「税收楔子」的概念。

能不能靠股市活

我对资水老师曾说过炒股的三重境界印象很深:

  1. 能不能靠股市活?

  2. 能不能靠股市致富?

  3. 能不能通过股市对社会有所贡献?

难度是逐级递增的。但是第一个境界能不能靠股市活,我觉得普通人是可以实现的。

假如你是一个人在上海,生活费按一年10w来算,只要你投资收益能达到这个数,就实现了靠股市生存。

10w收益,本金如果是100w,你的收益率只需要10%。

本金如果是200w,你的收益率只需要5%。

当然,你可能有家庭,开支会大一些,那么以此类推,你需要的生活开支,根据你的本金,去推算你需要达到的年化收益率。

有一两百万就能在上海躺平了?

是的,你可以。但是在很多人眼里,这点钱啥也干不了。因为他们想要更多: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贵的名牌包包;因为他们觉得不够:不够好,不够他人好,不够别人体面。

掉进消费主义的漩涡,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个社会却又那么的让人焦虑,逼着所有人成为人上人。

人人痛恨天龙人,人人又想成为天龙人。

从天才法案到美元霸权扩张:稳定币为什么突然成了头条

最近稳定币好像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过了《天才法案》,在法律层面为合规美元稳定币清除不确定性,并可能吸引更多银行和支付机构进入该赛道。

美国通过后,香港迅速跟进,承诺将发放牌照并鼓励将稳定币接入跨境支付、零售场景,各大公司摩拳擦掌,纷纷准备入局。

为了让你彻底看懂稳定币,这篇文章将分为这几部份:

  1. 从《天才法案》说起
  2. 稳定币究竟是什么
  3. 会影响现有的美元霸权吗
  4. 普通人的机会

从《天才法案》说起

天才法案(GENIUS Act),全称是“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 of 2025”,这是专门为稳定币推出的法律监管框架,核心有这么几个要点:

  1. 明确稳定币为“Payment Stablecoin“,用于支付结算、承诺 1:1 赎回、需保持稳定价值,明确“既非证券也非商品”,也就是防止被炒作
  2. 发行牌照制度:仅“许可支付稳定币发行人”(PPSI)可在美境内铸造;也就是受监管的。
  3. 发行商必须严格按照1:1提供高流动性储备以及月度信息披露。也就是发行商的储备必须完全由现金小于或等于 90 天美国国债等高质量流动资产构成;
  4. 发行商禁止向持币人付息
  5. 所有发行人与服务商一律纳入《银行保密法》AML/KYC 义务,即避免反洗钱。

AI是可爱的洪水猛兽

在上篇文章中,有些人有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君子和而不同,大家用钱投票。

你梭哈了房产, 我All in了AI,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这篇文章,我就聊聊AI以及我投资AI的思考。

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这一波AI的爆火与崛起,源自于GPT-3.5提供了一个人类用自然语言与AI对话的功能,然后迅速出圈,ChatGPT也成为历史上最快获得一亿用户的app。

我清晰的记得,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那种有记忆功能并且能回答的人模人样的对话给人带来的震撼感。在ChatGPT之前,AI一直在发展,比如之前Google的AlphaGo围棋战胜人类最强段位的选手,只是ChatGPT通过做产品让普通人也能跟AI产生联系,特别是用自然语言,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跟AI对话,这种想象力无疑是巨大的。

早期很多人嘲笑这种AI的笨拙,用几个ChatGPT错误的回答想向世人证明AI的愚蠢,来体现人类的优越性。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

很快各个大公司都跟进研发大模型,技术,资金,人才,各种资源纷纷到位,AI开始一波野蛮生长。

从“可以帮你写一两个函数”到“可以帮你写一个项目”;

从“可以帮你写歌词”到“可以帮你制作一首歌”;

从”可以理解图片内容”到”可以用自然语言解决一切图片问题“;

从”可以修改一段视频“到”可以制作一部电影“;

。。。

AI发展是非常非常快的。如果说一开始LLM还不能解决与外部工具连接的问题,那各种Agents出现之后,这个问题也不复存在了。

当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都在提高与改进AI,那技术问题就不是问题。你看OpenAI的O3模型,是不是有了AGI的影子?

房地产完蛋了,已经

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房地产也是水涨船高,泡沫逐渐扩大,直到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房子不是永远涨的。但在两三年以前,普通大众可不是这么想的。

十几年房价的疯狂上涨,让房地产成为了很多人的信仰,只要凑够首付就上车,更有甚者,把杠杆加到极致,利用信用卡套现的方式,拼命囤房。典型的就是以欧神为代表的水库一群人。

这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只要上了车就能赚钱。

泡沫不可能永远不破。经过这几年房价的暴跌,有人被套苦不堪言,有人上了车又被迫割肉,几十年的积蓄被洗劫一空。

还有另外一群人想抄底再来一次阶级跃迁,我来一个爆论:

房地产完蛋了,已经。至少未来五年都不用考虑以投资为目的的买房。

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债务周期说起

我们知道经济体有四大部门:居民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和政府部门,但无论哪个部门,债务的本质是一样的。

在还没有债务出现之前,我们的收入总是大于我们的支出,但是有了债务跟杠杆,我们的支出就可以大于我们的收入。以个人为例,比如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当他向银行借了10w,这里就凭空产生了10w的货币,他把这10w拿去支付,就创造了消费,但是借来的钱总得要换的,所以他要用劳动去创造价值,挣够了这10w,拿去还债,到这里,债务就消失了,创造的货币也就消失了。

至此,我们就知道了债务的周期:

创造债务与货币 –> 消费与投资 –> 创造价值,赚回货币 –> 还债 –> 债务与货币消失

当借债创造不了价值的时候,或者借债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可以还债的时候,借债人自然不愿意举债。

所以,借债的本质是,借债方相信他可以还债。

你愿意背30年的贷款去买房,因为你相信自己的赚钱能力,你觉得未来肯定能还上。

当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所有人都觉得未来的钱很好赚,都去负债,这样创造出来的货币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的信用扩张。

通胀的本质是“货币-信用增长快于真实产出”,而房价只是这一进程中最易承载过剩流动性的资产之一。所以每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体,都会经历房价暴涨的阶段。

比如一九八几年前的英国,九七年前的香港,九零年之前的日本,以及,几年前的中国。